欢迎您访问开云登录入口门户网站!   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产品1

创客空间 创意控的梦想作坊

发布时间:2024-04-28 19:49:14 作者: kaiyun官方登录入口 来源:kaiyun官方网站下载APP下载

  

  4月17日至19日,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(以下简称“交大创客中心”)承办的“未来交通”创客马拉松,将在该校九里校区举行。该活动号召创客团队报名参与交通工具改进创新、拥堵检测、智慧交通创意等项目。

  所谓“创客”,就是指那些将创意灵感转化为实物的行动者。“创客空间”2005年出现于德国柏林,它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,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空间和设备,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,从而促进知识分享、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。

  现在,随着创客越来越多,“创客空间”也越来越多。他们正成为“创意控”的梦想作坊。

  3D打印、图像识别系统、智能奶瓶……如今,随着越来越多创客空间在成都建立,这些高新技术和产品已不再高高在上。

  4月2日,星期四。早上9点,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工业中心逐渐热闹起来。在位于这里的交大创客中心内,只用了15分钟,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郭伟用3D打印机加工的零件已经成形。“如果自己动手做,估计要花半天。”郭伟最近参加了学校的创新项目,准备将列车塞拉门改装到公共汽车上,这些零件专门为此设计。

  交大创客中心面积近百平方米,分为设计坊、电子、切割、3D打印、缝纫等不同区域,各种设备、零件和材料一应俱全,光是3D打印机便有3台。“原来有想法,只能用简单的部件拼凑一下,以后可以把合适的项目带到这儿来做。”头一次来这里的郭伟很兴奋。

  而在成都高新西区的中海国际社区,徐超和向建平待在不到30平方米的中海创客俱乐部,尝试解决图像识别系统的花屏问题。他们希望未来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控制机械臂和精密探头。

  2010年,“创客空间”逐渐在国内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兴起。聚集着不少科技类高校,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的成都,“创客空间”也紧跟潮流发展起来。交大创客中心指导老师李君告诉记者,目前成都的“创客空间”还包括西部智谷的成都创客坊、电子科技大学创客空间等等,均由创客自发组织形成。“从团队和作品的科技含量来看,成都这些创客空间的实力并不亚于国内其他地区。”

  创客空间逐渐兴起的背后,跃动着创客们年轻而充满奇思妙想的心。而一些高校与机构的支持,也让他们引来了更多参与者。

  成都创客坊成立于2012年1月,是我省乃至西南地区首家创客空间。略显凌乱的房间里,各种设备、零件、材料和产品让记者看花了眼。“连这台简易数控机床,都是我们用一个月时间自己做的,成本只有6800元,外面采购大概需要2.2万。”26岁的发起人、某科技公司总经理张明颇有些得意。

  在乐山读本科时,张明在学校搞武术社,结果招来很多喜欢机械、电子的同学,没多久就开始跟着他们玩机器人。2011年底回成都创业,他首先便想到借鉴上海、深圳等地的模式,打造成都本土的创客空间。“当时的想法,一是为创业培养技术人员,二是自己做东西玩。”

  而李君告诉记者,过去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内,有些同学会买来电烙铁、手钻等工具,自己在宿舍里做东西,既不安全,也影响他人休息,同时效率和精度都太低。对于跨领域项目,不同学院的实验室又很难互相开放。“更重要的是,这样更多只能依靠个人的才能和想法,缺少交流和碰撞。”

  2013年的一次办公会上,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向工业中心同仁推荐克里斯·安德森的《创客》一书。“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,考察了国内许多创客空间的做法,感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人才很有价值。”李君说,有了校方的支持,交大创客空间很快于当年年底应运而生。

  此前许多创新项目,或者通过各种竞赛产生,或者由老师带领少数学生在实验室摸索。相比之下,创客空间提供了更为开放、成本更低的平台。

  交大创客空间拥有约500名会员,包括省内各大高校、高中学生,以及科研机构、企业的工作人员,每到周日便面向所有会员开放。创客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设备。张明告诉记者,成都创客坊每年在硬件和活动经费方面支出近20万元,均由公司和自己承担。“对我来说,认识了一帮朋友,有了自己的创客小圈子,就已经是最大的回报了。”

  创客空间不光是房子和设备,在这里,不同领域的创客碰撞出全新的创意与产品。

  从事金融工作的罗云翼等人设计的“四轴无人飞行器”,便是跨领域碰撞的智慧结晶。2013年,罗云翼等人发起“成都创客空间”,他联合另外两名创客,开始了这个项目的探索,三人分别担任硬件工程师、软件工程师和结构设计师。“中间的控制器相当于电脑,可以调整旋翼姿态和转速,控制高度、距离和承重能力,还能空中自转180度。”罗云翼告诉记者,这个半巴掌大的家伙做了整整半年,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算法设计和协同上。

  即使文科生,也能在创客空间大显身手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几位同学在交大创客中心设计了“声音项链”,通过音频软件将语音转化为波形图,利用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做出塑料圆片并组装成形。“一个人,一段话,一条专属项链。情人节到了,玫瑰、巧克力、玩偶只会让你俗不可耐,让我们用高科技来表达心中的爱。”开发团队撰写的微信推广文案,让李君惊得合不拢嘴。“技术含量虽然不高,但能看到文科生独特的创意和思维方式。”

  最令人兴奋的,要数创客空间开展的创客马拉松、创客训练营、创客集市等活动。2014年3月,“全球创客马拉松”成都站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,23组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组建的创客团队,围绕“让生活更美好”的主题设计出作品。

  最后的评审环节中,不少作品令人眼前一亮。“鼠式”团队的“骑行伴侣”,可以在骑行过程中洗衣并甩干。“搞定箱子”团队设计了“fellowme智能跟随行李箱”,可自动识别主人手机的红外信号,跟着主人自动前进、后退和转弯。今年央视“两会”报道介绍创客群体时,这款行李箱曾经亮相荧幕。

  对于创客空间未来的发展,不少创客认为需在保持“初心”的同时,努力根据自身的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。

  2013年,成都创客空间开始与成都某工业产品设计公司负责人张文俊合作,为后者部分项目进行电子结构设计,并提供创客的想法寻求公司支持。当年11月,双方合作的数个项目参加“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”,其中“智能垃圾桶”已成功投产,如今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负三楼,以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均在使用。

  成都创客坊的成绩更加可观。短短3年时间,这里已有6个项目成功量产,并成立了相应的公司。“Most-Fun”3D打印机、“小创客”智能教育机器人,以及张明的“OpenJumper”开源硬件,已在市场上小有名气。“我们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580万元,在国内同行中排名第三。”张明说。

  尽管已有这些成功的先例,创客空间的发起人、负责人依然普遍认为,创客空间并非“创业平台”。“绝大部分创客都是‘小白’,也就是刚刚入门的菜鸟,他们动手做东西的目的纯粹出于兴趣。因此,只能说创客空间为创业带来了可能性,它更重要的职责是为创新培养文化土壤。”李君说。

  “举个例子,创客活动会经常用到开源硬件,它们的原理图、材料清单等会公布在网上,所有人都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复制产品,或者进行二次、三次开发。”张明表示,创客空间公开、分享、交流的特点,与专利、资本这些概念本身就有矛盾。“不过现在,国内某些创客空间已经开始采用公司化方式运作项目,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并且各司其职。这可能会违背创客空间的初衷,把许多纯粹出于兴趣投身创客活动的人拒之门外。”

  除了保持“初心”,成都的创客空间还在寻求差异化优势。“全国的创客空间都在玩机器人、3D打印,搞得别人以为创客只做这些。其实国外生物设备、医疗设备的开源已经做得很发达,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。”向建平说。

  2012年,《上海市科普事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提出“在全市建设100个社区创新屋”。社区创新屋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,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场所,其活动场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米,可容纳30人以上同时参与活动。每个创新屋配备指导教师和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,可满足各个层次水平市民参与实践体验。目前,上海全市已建成开放的社区创新屋有53家,今年下半年预计将增长至72家。

  4月17日至19日,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(以下简称“交大创客中心”)承办的“未来交通”创客马拉松,将在该校九里校区举行。该活动号召创客团队报名参与交通工具改进创新、拥堵检测、智慧交通创意等项目。

  所谓“创客”,就是指那些将创意灵感转化为实物的行动者。“创客空间”2005年出现于德国柏林,它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,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空间和设备,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,从而促进知识分享、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。

  现在,随着创客越来越多,“创客空间”也越来越多。他们正成为“创意控”的梦想作坊。

  3D打印、图像识别系统、智能奶瓶……如今,随着越来越多创客空间在成都建立,这些高新技术和产品已不再高高在上。

  4月2日,星期四。早上9点,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工业中心逐渐热闹起来。在位于这里的交大创客中心内,只用了15分钟,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郭伟用3D打印机加工的零件已经成形。“如果自己动手做,估计要花半天。”郭伟最近参加了学校的创新项目,准备将列车塞拉门改装到公共汽车上,这些零件专门为此设计。

  交大创客中心面积近百平方米,分为设计坊、电子、切割、3D打印、缝纫等不同区域,各种设备、零件和材料一应俱全,光是3D打印机便有3台。“原来有想法,只能用简单的部件拼凑一下,以后可以把合适的项目带到这儿来做。”头一次来这里的郭伟很兴奋。

  而在成都高新西区的中海国际社区,徐超和向建平待在不到30平方米的中海创客俱乐部,尝试解决图像识别系统的花屏问题。他们希望未来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控制机械臂和精密探头。

  2010年,“创客空间”逐渐在国内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兴起。聚集着不少科技类高校,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的成都,“创客空间”也紧跟潮流发展起来。交大创客中心指导老师李君告诉记者,目前成都的“创客空间”还包括西部智谷的成都创客坊、电子科技大学创客空间等等,均由创客自发组织形成。“从团队和作品的科技含量来看,成都这些创客空间的实力并不亚于国内其他地区。”

  创客空间逐渐兴起的背后,跃动着创客们年轻而充满奇思妙想的心。而一些高校与机构的支持,也让他们引来了更多参与者。

  成都创客坊成立于2012年1月,是我省乃至西南地区首家创客空间。略显凌乱的房间里,各种设备、零件、材料和产品让记者看花了眼。“连这台简易数控机床,都是我们用一个月时间自己做的,成本只有6800元,外面采购大概需要2.2万。”26岁的发起人、某科技公司总经理张明颇有些得意。

  在乐山读本科时,张明在学校搞武术社,结果招来很多喜欢机械、电子的同学,没多久就开始跟着他们玩机器人。2011年底回成都创业,他首先便想到借鉴上海、深圳等地的模式,打造成都本土的创客空间。“当时的想法,一是为创业培养技术人员,二是自己做东西玩。”

  而李君告诉记者,过去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内,有些同学会买来电烙铁、手钻等工具,自己在宿舍里做东西,既不安全,也影响他人休息,同时效率和精度都太低。对于跨领域项目,不同学院的实验室又很难互相开放。“更重要的是,这样更多只能依靠个人的才能和想法,缺少交流和碰撞。”

  2013年的一次办公会上,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向工业中心同仁推荐克里斯·安德森的《创客》一书。“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,考察了国内许多创客空间的做法,感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人才很有价值。”李君说,有了校方的支持,交大创客空间很快于当年年底应运而生。

  此前许多创新项目,或者通过各种竞赛产生,或者由老师带领少数学生在实验室摸索。相比之下,创客空间提供了更为开放、成本更低的平台。

  交大创客空间拥有约500名会员,包括省内各大高校、高中学生,以及科研机构、企业的工作人员,每到周日便面向所有会员开放。创客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设备。张明告诉记者,成都创客坊每年在硬件和活动经费方面支出近20万元,均由公司和自己承担。“对我来说,认识了一帮朋友,有了自己的创客小圈子,就已经是最大的回报了。”

  创客空间不光是房子和设备,在这里,不同领域的创客碰撞出全新的创意与产品。

  从事金融工作的罗云翼等人设计的“四轴无人飞行器”,便是跨领域碰撞的智慧结晶。2013年,罗云翼等人发起“成都创客空间”,他联合另外两名创客,开始了这个项目的探索,三人分别担任硬件工程师、软件工程师和结构设计师。“中间的控制器相当于电脑,可以调整旋翼姿态和转速,控制高度、距离和承重能力,还能空中自转180度。”罗云翼告诉记者,这个半巴掌大的家伙做了整整半年,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算法设计和协同上。

  即使文科生,也能在创客空间大显身手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几位同学在交大创客中心设计了“声音项链”,通过音频软件将语音转化为波形图,利用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做出塑料圆片并组装成形。“一个人,一段话,一条专属项链。情人节到了,玫瑰、巧克力、玩偶只会让你俗不可耐,让我们用高科技来表达心中的爱。”开发团队撰写的微信推广文案,让李君惊得合不拢嘴。“技术含量虽然不高,但能看到文科生独特的创意和思维方式。”

  最令人兴奋的,要数创客空间开展的创客马拉松、创客训练营、创客集市等活动。2014年3月,“全球创客马拉松”成都站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,23组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组建的创客团队,围绕“让生活更美好”的主题设计出作品。

  最后的评审环节中,不少作品令人眼前一亮。“鼠式”团队的“骑行伴侣”,可以在骑行过程中洗衣并甩干。“搞定箱子”团队设计了“fellowme智能跟随行李箱”,可自动识别主人手机的红外信号,跟着主人自动前进、后退和转弯。今年央视“两会”报道介绍创客群体时,这款行李箱曾经亮相荧幕。

  对于创客空间未来的发展,不少创客认为需在保持“初心”的同时,努力根据自身的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。

  2013年,成都创客空间开始与成都某工业产品设计公司负责人张文俊合作,为后者部分项目进行电子结构设计,并提供创客的想法寻求公司支持。当年11月,双方合作的数个项目参加“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”,其中“智能垃圾桶”已成功投产,如今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负三楼,以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均在使用。

  成都创客坊的成绩更加可观。短短3年时间,这里已有6个项目成功量产,并成立了相应的公司。“Most-Fun”3D打印机、“小创客”智能教育机器人,以及张明的“OpenJumper”开源硬件,已在市场上小有名气。“我们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580万元,在国内同行中排名第三。”张明说。

  尽管已有这些成功的先例,创客空间的发起人、负责人依然普遍认为,创客空间并非“创业平台”。“绝大部分创客都是‘小白’,也就是刚刚入门的菜鸟,他们动手做东西的目的纯粹出于兴趣。因此,只能说创客空间为创业带来了可能性,它更重要的职责是为创新培养文化土壤。”李君说。

  “举个例子,创客活动会经常用到开源硬件,它们的原理图、材料清单等会公布在网上,所有人都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复制产品,或者进行二次、三次开发。”张明表示,创客空间公开、分享、交流的特点,与专利、资本这些概念本身就有矛盾。“不过现在,国内某些创客空间已经开始采用公司化方式运作项目,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并且各司其职。这可能会违背创客空间的初衷,把许多纯粹出于兴趣投身创客活动的人拒之门外。”

  除了保持“初心”,成都的创客空间还在寻求差异化优势。“全国的创客空间都在玩机器人、3D打印,搞得别人以为创客只做这些。其实国外生物设备、医疗设备的开源已经做得很发达,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。”向建平说。

  2012年,《上海市科普事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提出“在全市建设100个社区创新屋”。社区创新屋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,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场所,其活动场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米,可容纳30人以上同时参与活动。每个创新屋配备指导教师和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,可满足各个层次水平市民参与实践体验。目前,上海全市已建成开放的社区创新屋有53家,今年下半年预计将增长至72家。

上一篇:【48812】建立创客空间助力劳动育人 劳动创客教育空间综合解决方案

下一篇: 【48812】峰峰创客空间建立创业孵化渠道写实:创业梦从这儿起航

首页

© 2009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 

开云登录入口  版权所有  

0551-65326529

  
0551-65326529